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☆34.第三十四章曾文賢

關燈
第三十四章 曾文賢

在民主國家,媒體是社會監督政府及官員依法從政和服務的第三只眼睛,非權力操控之工具。媒體是獨立的,與司法同步。任何社會自然組織都具有責任參政、議政,但絕不容許以暴力革命顛覆國家政權之獨大執政。政治組織在歷次總統換屆選舉時僅承擔薦舉候選人的功能,說白了,為國家新一屆總統人選提供高端人才。說執政,是一種文字轉譯間的誤讀。國家形成的體制,是一個追求民主、務實、清廉程序式的公民社會行政序列的設置。拒絕如晚清專制“垂簾聽政”似的多餘架構,簡而意賅。納稅人的錢不在政黨活動供養的範圍內列支,這是民意,也是立國的原則。競選的平臺,面向每一位有志於從政的守法公民。從政為官服務於民乃職業的選擇。

國人的進步,在於社會的開放,在於認知民主和法治立國的重要。開啟民智,教育入手,“興天下之利,莫大於興學”,走出這一步,才能走出愚昧。

翻開國立學校學生的課本,民主、自由、選舉諸詞歷歷閱目。從初小到高中部,一路練習。吊詭的是,書面的語言,一入社會,舉步維艱。曾文賢說,教育與社會踐行的不一,缺的是品質和價值的熏陶,而非奴化。

西學的引進,不在形式,重在游戲規則的建立和程序公正的方法。可先進的理念,國人的官員如讀天書,久而久之,一細觀,官員不是不讀,是歪讀。習慣了舊時的跪拜之禮,學著走新路卻難脫舊制之袍。入的衙門,日久又步回老路。官者,言說為民,實則一己之利。在走向民富國強的路上,官越做越富,民愈走愈窮。滿大街的民主之聲,不如一次落地的回音。

一國體制的設計和施政,如同造屋。不僅僅是崇尚建築的風格,還需要體現建築的內涵,緊要的是嚴格建築施工程序的每一道環節,秉持理念,建設如一,由此,“百年之計”才立的起來。否則,風一吹,傾之。

曾文賢言,民主的如日中天,脫骨敬業,必將迎來國運的提升;如假說,風俗日偷,道德沈落,人似朽木不再雕也。如雕,找回本真,尚需數百年。

曾文賢早年曾留學日本,後又赴美修讀三年。一種近距離的接觸,體味、觀察、學習、深谙別國文化的修養。一比較,悟得東西方文化的不同,問題的出入不在於民俗的各一,而在於國家建立的理念相左,似一枚硬幣的兩面,同是路,卻殊途。

民國的風雲,民主的研習多在紙上。雖有過一次短暫的練習,也是屬於小孩子過家家,算不得數。一項很好的立意,讓一些人一操作,走了鞋樣,這是很惱人的事。

曾文賢的出國求學,最初的想法,並非完全心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,而是如同大多數人一樣,為混得一紙曾經留過洋的文憑,有了這張“皮”,進入官場的門檻,謀得一官半職就容易的多了。

幼時,曾文賢感受家族的熏陶,人生得考上一個什麽“頭銜”,以示光宗耀祖。清代科考分為三甲,頭甲自感無份,二甲則是努力的方向,孰料,到了祖輩連個三甲都無望,後來花銀子弄了個進士什麽的,還加了一個副詞,就是這個副詞,讓家父顏面尷尬。每每想起,如鯁在喉。心情不暢,諱言。說的透徹一點,和村野鄉紳捐銀子得一“員外”沒多大區別。於是讓曾文賢赴命留洋,從新為家族謀一個正房席位,而這個銜非捐納所為。

那個時候,鄉人的認知,以為一留洋,自己就入了與眾不同的士族,一作業,才知曉,除了嘴上多了幾句洋文,其雄才也就平平。

國人的觀念,做官,一是祖上有德,光耀門庭;二是利用手中的資源斂財,以此演繹著“千裏做官原為財”和“天下為公”的雙重話語,貌似大家,玩兒的卻是心口異言。一但奔放起來,官員的言與行若如一,還需歷練百年之久,而後也許回歸。

曾文賢熟稔官場的語言和潛規,卻難以認同。回國多年,經人引薦,在省城掛一閑職。這一閑職還蔭於家道的厚實。供職三年,終因不得要領,似感前程無望,又不願和上司“走動走動”,後辭職亦然歸鄉,觀局;以文謀道,勉慰。

曾老爺子聞知,忿然,訓導兒子,“留洋留出個木頭。入鄉隨俗,哪能由著性子!”嘆一聲,“木頭。”顯然對兒子的不隨流頗有微詞。

曾文賢說:“官場做人得幹凈,在一個不幹凈的地方做事,還不如從妓,接客一對一的服務。”不管是回首,還是遠望,不入哪一行,不知哪一行的骯臟。不幹凈的地方會越來越多,每一個人都以為很幹凈。

過後,曾老爺子似感對兒子說的有點狠,便不再多說些什麽,兒子大了,有自己的主見,隨緣去吧。

掛職三年,讓曾文賢耿懷於心的還在於靠“血姻”吃飯的社會心態。這種心態一旦變異,人性的扭曲將無底線。

晚清咨議局的議員,首要的一條也是家資殷實,而後考慮入局。索檢史志,如出一門。選官入政,首問的也是家資如何。難怪如今有人謀變,以改革社會為己任,註一腔熱血,筆耕不輟,就連鄉下的閑人,經人一點撥,脫下粗布衣,換上長衫,也說革命。

和曾文賢有著相同留洋經歷的麥一驤,就比曾文賢幸運的多。

麥先生戲謔,他是屬於那種皇帝的禦批,點朱砂,一不留神失了手,上了榜的人。自己一覺醒來,跪安接旨,撿來的。

曾文賢明了,縣官一職,麥一驤也是用了不少銀子的。說沒花錢,那是面子上的遮掩。當年劉邦為了一個小小的亭長,也是花了銀子的,何況一縣之長。人之私底,言無必有。一歪說,也就過去了。沒人較真,最多嘿嘿一笑,六個省略點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